广州百花楼平台官网入口,全国qm交流论坛网站,上海喝茶海选工作室,北京龙凤桑拿spa论坛

  中国文明网主站 | 您好,欢迎来到贵港文明网!
设为首页 | 加入收藏

首页 > 文明动态 > 正文

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醒:不采 不买 不吃野生蘑菇

时间:2025-06-20 12:02  来源:贵港日报
    肉褐鳞环柄菇。
    亚稀褶红菇。
    陈先生等人6月5日在平天山采摘到的野生蘑菇。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(市卫生监督所)供图
    大青褶伞。

  全媒体记者 欧钰宇

  随着雨季的到来,又到了野生菌菇疯长的季节。6月5日早上,港北区陈先生等3人到市平天山国家森林公园采摘野生蘑菇。中午回家烹煮后,有8人一同食用了这些自采的野生蘑菇。当晚9时许,众人陆续出现恶心、呕吐、腹痛、腹泻等症状,经入院治疗被诊断为蘑菇中毒,其中3人出现不同程度肝肾损伤。

  这起因食用野生蘑菇导致中毒的事件并非个例。据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统计,近一个月,全市已发生多起因采摘食用野生蘑菇导致的中毒事件,均是到山上采摘野生蘑菇引起的,大多是食用后半小时到两小时发病,部分患者甚至出现急性肝衰竭等严重症状,危及生命安全。

 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醒,预防蘑菇中毒最好的办法是:不采、不买、不吃野生蘑菇。

  蘑菇中毒危害大

  “近期,我们急诊科已经接诊4例蘑菇中毒患者。”市人民医院急救中心副主任吕庆杰介绍,蘑菇中毒早期的临床表现主要是胃肠道反应,表现为恶心、呕吐、腹痛、腹泻等。患者食用毒蘑菇后,有些起初并没有症状,这并不能说明没有中毒,可能处于蘑菇中毒的潜伏期。对于蘑菇种类不明确,尤其是潜伏期超过6小时的中毒患者,应警惕致死性蘑菇中毒可能。

  吕庆杰介绍,毒蘑菇的毒素成分各异,中毒症状也不尽相同。常见中毒类型可分为胃肠炎型、急性肝损害型、急性肾衰竭型、神经精神型、溶血型、横纹肌溶解型、光敏皮炎型7种。在中毒事件中,胃肠炎型和神经精神型最为常见,而急性肝损害型和横纹肌溶解型是主要致死类型。

  一旦中毒,轻者会出现恶心、呕吐、腹痛、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及视力模糊、精神亢奋、错乱、幻觉等精神症状;严重者可出现溶血、肝脏和肾脏损害,甚至死亡。

  常见的致命毒蘑菇包括大青褶伞、鹅膏菌属(如白毒伞)、亚稀褶红菇、灰花纹鹅膏菌、裂皮鹅膏菌、肉褐鳞环柄菇等?。这些毒蘑菇不仅外形与无毒蘑菇相似,且含有剧毒成分,误食后可能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甚至死亡。

  大青褶伞俗称青褶环伞、铅绿褶菇等,是我国引起中毒事件最多的毒蘑菇之一。它通常在6月至10月生长旺盛,初期外形与无毒的鸡腿菇相似,容易误食导致中毒。大青褶伞含有毒素,误食后几小时内会出现剧烈呕吐、腹泻等症状,严重时可能导致脱水休克甚至死亡。

  鹅膏菌属包括白毒伞等种类,含有鹅膏毒肽,这种毒素会破坏肝细胞核DNA,导致肝衰竭。中毒后通常有一个6小时至48小时的假愈期,随后出现肝衰竭等症状,严重时可致命?。

  亚稀褶红菇与可食用的密褶红菇极为相似,误食后可能引发横纹肌溶解,导致多器官衰竭。其菌盖表面呈灰白色至煤灰黑色,受伤后易变红色?。

  灰花纹鹅膏菌和裂皮鹅膏菌这两种蘑菇对肝、肾等脏器毒性极大,误食后潜伏期为6小时至12小时,首发症状多为急性胃肠炎,严重者可出现暴发性肝功能衰竭甚至死亡?。

  肉褐鳞环柄菇含有鹅膏肽类毒素,可导致急性肝损害型中毒,严重者可导致急性肝损害、多器官衰竭甚至死亡。其菌盖上有褐色至暗褐色的鳞片,外观与一些可食用蘑菇相似?。

  蘑菇鉴别方法不靠谱

  市平天山国家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达到96%,为菌类生长提供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,山林间随处可见形态各异的野生蘑菇,但即便是时常穿梭于山林的守林人,也很难辨别出哪种野生蘑菇没有毒素。

  “在平天山林区里面,各种种类的蘑菇是比较多的,很难分辨出哪种有毒,哪种没有毒。”市平天山林场工作人员韦敏提醒,五六月雨后,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,蘑菇最容易生长,游客在森林中看见蘑菇千万不要采摘回去食用。

  据了解,我国蘑菇种类繁多,已知有毒蘑菇达600多种,其中含剧毒的有40余种。部分人认为可凭形状、气味、颜色等特征自行识别毒蘑菇,而实际上,即便经验丰富的专家也需借助专业设备才能准确鉴别。

  一些所谓鉴定毒蘑菇的方法并不靠谱:

  误区一:颜色鲜艳的蘑菇有毒

  仅根据颜色与形状不能简单判定蘑菇是否有毒,比如颜色鲜艳的橙盖鹅膏是美味的食用菌,而一身雪白、看似安全的致命鹅膏则有剧毒。

  误区二:长在阴暗潮湿处的才有毒

  所有的蘑菇都倾向于长在阴暗潮湿的地方,跟毒性无关。可以吃的鸡腿菇经常在牛粪等动物粪便上“绽放”;而包括白毒伞在内的很多毒蘑菇,都生长在干净的林地上。

  误区三:与银器同煮变黑的蘑菇有毒

  毒蘑菇中的毒素多为生物碱,不会与银发生化学反应。

  误区四:有分泌物或受伤变色的蘑菇有毒

  不少毒蘑菇受伤后既不分泌乳汁也不变色,而部分食用菌,如松乳菇、红汁乳菇掰开后会流出乳汁。

  误区五:虫蚁不食毒蘑菇

  一些对虫蚁、果蝇无害的蘑菇却对人有致命伤害,如部分剧毒的鹅膏成熟后易长虫长蛆。

  不采、不买、不吃

 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根据历年监测数据和气象相关因素分析研判,近期,蘑菇中毒风险极高。野生毒蘑菇种类繁多,不易识别,专家提醒,市民群众除切勿轻信民间辨毒方法外,还要坚决做到不摘、不买、不吃野生蘑菇。如果误食,一旦出现中毒症状,要及早就医。

  “毒蘑菇毒素很难去除和破坏,中毒之后没有特效药,最好的办法就是尽早就医,去除毒物,减少吸收。预防毒蘑菇中毒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不采摘,不食用野生蘑菇,增强防范意识。”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(市卫生监督所)公共卫生监督检测科科长陆汉明提醒。

  远离毒蘑菇,牢记三个“不”:

  不采摘:不要因为好奇或为满足口腹之欲采摘野生蘑菇或来源不明、路边草丛的野生蘑菇,看起来与食用菇相似的蘑菇更不能掉以轻心。

  不购买:不要在路边摊贩随便购买野生蘑菇,在正规市场上购买野生蘑菇也不能放松警惕,尤其是没吃过或不认识的野生菌,不要轻易购买。

  不食用:不要食用野生蘑菇,集体聚餐、餐饮服务、民俗旅游等不要加工食用野生菌,以确保饮食消费安全,避免发生集体中毒事件。

  怀疑蘑菇中毒了,怎么办?

  尽快就医。蘑菇中毒的潜伏期较短,一旦食用后出现不适,无论症状轻重,都应尽快就医。

  及时催吐。如中毒者出现昏迷,不宜进行人为催吐,以免引起窒息。

  保留样本。保留中毒人员食用的野生蘑菇样本,供专业人员救治参考。

  警惕“假愈期”。急性肝损害型蘑菇中毒在临床上存在“假愈期”,即患者在呕吐、腹泻等急性胃肠炎期过后,虽自我感觉已“康复”,但此时体内出现了严重肝肾功能异常,若救治不及时可能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。

  图片来源:新闻在线微信公众号

返回首页
返回首页
文明聚焦
文明动态
相关文章
久治县ae0718| 山西省ibc251| 肥乡县u0o363| 儋州市opa262| 桓仁0wq135| 策勒县qm0636| 南投市iwp654| 桑植县t0g265| 南皮县qea724| 巨野县9nn480| 德钦县gr9532| 湘潭县klc114| 高台县c9w965| 嘉黎县c9f54| 思南县jmm64| 永春县9bs850| 辽源市si9248